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太香了!刘若英带火南通缸爿

时间:2025-04-16 08:09:00

4月12日至13日,歌手刘若英“飞行日”2025巡回演唱会——南通站专场演出引发关注,她在视频中提到了南通特色“烧饼”缸爿,引发网友的热烈讨论。

这种本土小吃,得名于菱形的外观,如同水缸打破的碎片,吃起来口感微焦,非常耐嚼,有着浓浓的地方风味。而关于这种特色美食,相传与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有关。4月15日,现代快报记者探访缸爿铺,了解这种传统美食的做法和背后隐藏的故事。

刚出炉的缸爿

传统+创新,

90后夫妻搭档闯出新路子

早上五六点,位于南通市崇川区城东街道小石桥社区的一家烧饼铺散发出诱人的焦香。轻烟袅袅,热气蒸腾,交织出浓浓的人间烟火气。33岁的陆大俊熟练地将一片片缸爿从炉子内侧揭下,在炉边整齐码放成一圈。刚出炉的缸爿表面焦黄酥脆,内里绵软耐嚼,非常符合南通人的口味。

陆大俊

妻子李许红是陆大俊最默契的搭档。他们俩一个守着炉子,一个擀面做坯,一刻不停。他们一个来自海安,一个来自如皋,做烧饼的手艺是陆家一代代传下来的。如今他们在南通市区定居生活,按照当地人的口味学做了缸爿,并将传统的做法进行改良,变得更加适口。

李许红

传统的缸爿,口味偏于清淡,做法是先发酵出“老面”,揪出一团出来和水,揉按成面团,用擀面杖将面团不断拉长。面团上会撒上盐和葱花,再将两侧向中间折叠,如同“叠被子”一样叠出三层后再擀平拉长,用刀斜切出菱形。在上炉之前,表面还要再刷上一层糖稀和芝麻。

按照传统做法做出来的缸爿,面饼厚实,口感也偏硬耐嚼,往往会夹一根油条吃,吃一个就非常“扛饿”。陆大俊夫妻俩十年前开始开店,身为年轻人,他们更愿意创新突破,将传统做法进行改良,在面团上刷油、撒上盐、葱花和白糖,做出来的是本地人爱吃的“甜夹咸”口味。

200℃的高温,

才能烤出浓浓的“锅气”

小小的缸爿,不但工序复杂,做起来也让人久经“烤”验。陆大俊夫妻俩用的是烧炭的炉子,早上三四点就要起来清灰,加入煤炭后生火。炉子会缓慢地升温。要用一两个小时才能升到烘烤要用的200℃左右的高温。

到清晨五点多,开始和面揉面,小小的店铺里,锅碗瓢盆奏起“交响乐”。陆大俊的额头戴着一盏小小的探照灯,能在黑暗中聚光照亮一米深的炉底。贴面饼,讲究的是一个“快准狠”,要施展合适的力道,将面饼贴到合适的位置,让面饼之间距离适中,通常一锅能同时烘18个缸爿。

刚出炉的缸爿

将手放在炉子口,能感觉到热浪一阵阵翻涌上来。对于守炉子的陆大俊来说,烫伤是常有的事情。“他手臂上都是烫伤的痕迹,这都是难以避免的。”妻子李许红心疼地说。要将面饼贴到下层,需要将整个手臂伸进炉子里,稍不留神就会被炉子边缘烫一下,而陆大俊对此早就习以为常。

如今市面上烤炉烤箱等烘焙工具一应俱全,但缸爿等传统中华面点,还是用烧炭的火炉。用陆大俊的话来说,换一种烘烤工具,烤出来的“不对味儿”。按照如今的网络流行语,这样烤出来的缸爿才有“锅气”,能让“五脏庙”得到熨帖的照顾,让人感觉到活着的幸福实感。

这种民间小吃,

传说是由吕洞宾“变”出来的

关于缸爿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着有趣的民间传闻。南通各区县饮食习惯不同,而缸爿除了在南通市区流行,在启东吕四也非常颇受欢迎,这背后还与“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有关。

吕四这个地名,原本就得名于吕洞宾的传说。据明嘉靖《通州志》卷一,“吕仙逰迹。相传吕洞宾经逰吕四场得名以此”,也就是说吕洞宾曾经四次来到这片土地。据传吕洞宾是驾鹤往来,所以吕四这个地方又有“鹤城”的雅称。

吕洞宾来到吕四,每次都有不同的故事,他开过酒肆,下海捕鱼,治病救灾。据民间传说,吕洞宾为了赈济灾民,将水缸的碎片变成大饼,让灾民吃了渡过难关,因此后来人们做的面饼也是菱形的,并以“缸爿”作为这道美食的代称。

关于缸爿,还有一段关于吕洞宾的趣闻。传说吕洞宾曾自己在吕四开店卖缸爿,都要问一句给谁吃。有一个孩子答道,是给家里的妈妈和奶奶吃。吕洞宾深受感动,就送了他一块,孩子吃了后就再也感觉不到饥饿。孩子的家人担心他吃的缸爿有问题,到店里询问,吕洞宾就轻拍孩子的后背,让孩子把饼吐了出来,结果路过的大狗将缸爿吃了,成了“仙狗”。

一个小小的缸爿饼,不但成了这片土地的美食文化名片,也将一段段民间传说延续下去。让这片土地的游子们不论走到哪里,都会想起小时候尝过的那一口鲜香,想起祖辈们讲述的美好回忆。

来源:现代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