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指尖非遗以“青海好礼”讲好中国故事

时间:2025-08-22 10:07:00

湟水之畔的晨光里,四十双手在绣绷上翻飞。七十岁的绣娘眯眼穿针,丝线如赤兔跃檀溪,在红布上晕染出五星的轮廓;年轻绣娘指尖的马尾线刚劲如锋,将河湟谷地的风与青藏高原的云,都绣进那抹庄重的中国红。这不仅是我市湟中区共和镇新庄村的寻常清晨,也是“青绣”从高原非遗走向时代舞台的生动注脚,更藏着红色文化在西宁扎根生长的密码——当“青绣”的针脚与国旗的经纬相遇,当非遗技艺与爱国情怀交织,这方高原古城便有了独特的红色印记。

不久前,青海绣娘用一双双巧手,三天赶制百面绣制国旗,让这份承载着多民族智慧的“青海好礼”,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成为献给老兵们的赤诚敬意。

一针一线绣出文化自信的底气

当全国妇女手工编织协会的订单刚聚焦“四大名绣”时,我省妇联的工作人员就与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玉秀带着一摞绣品“登门”。“青海的绣娘,能用盘绣的‘扣’锁住岁月,用藏绣的‘密’织就深情”,她们说出了青海的诚意,她们没说的是,为赶制首批100面国旗,100名绣娘加班加点连夜飞针走线:土族盘绣的“双针绕线”技法让五角星立体如浮雕,河湟刺绣的“平针套色”让旗面红得如高原丹霞。这份“用诚意比速度,以匠心胜名气”的答卷,不仅让订单不断追加,更让“青绣”这个涵盖17类29种绣法的非遗集群,首次在国家级纪念活动中亮出“青海非遗名片”的文化身份。

在陈玉秀的非遗工坊,“外婆的绣样”展示品静静陈列:“七彩盘绣”记录游牧迁徙,“缠枝图”见证河湟农耕,“老绣样”藏着丝路驼铃的密码。“这不是简单的刺绣,是青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活化石。”作为“发现青绣5万件数字化工程”的发起者,她用扫描仪为老绣品建立“基因库”,又将传统纹样转化为披肩、抱枕上的现代设计,她致力于深度挖掘传承保护传统技艺及物件,收藏整理青海地区民间传统绣样绣片5万余件,恢复绣制作品3000余幅,建成青绣艺术展示、研发、体验、培训中心,供绣娘们学习观摩。当都市白领捧着绣有“吉祥八宝”的摆台,当游客们佩戴着“青海湖鸟岛”刺绣围巾,这些“指尖非遗”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中华文化符号。

青海绣娘让青海故事有温度有筋骨

在新庄村的培训课堂上,72岁的老阿妈教“00后”小绣娘搓丝线,“这拧线要力道均匀,不然搓出来的线松松垮垮,绣到布上站不住脚。”小姑娘学得认真。“90后”的年轻妈妈一边刺绣一边逗弄着孩子,小家伙好奇地用小手戳着绣绷。陈玉秀创办的马莲花民间工艺公司,已带动千余名绣娘就业,其中不少是脱贫妇女。“她们绣的不只是产品,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青海人对祖国的热爱。”

“青海好礼”里的文化密码

从抗战老兵手中的国旗,到走向国际舞台的文创产品,青绣的逆袭之路,恰是“以小切口讲大故事”的生动实践。当高原绣娘用针线将高原的日月星辰、民族的悲欢离合绣进作品,当数字化技术让百年绣样焕发新生,当传统技艺与现代产业无缝衔接,“青海好礼”早已超越“礼品”的范畴。它是无数个陈玉秀们用坚守证明的真理:文化自信不必仰仗“名气”,只要扎根民族土壤,坚守匠心传承,哪怕是深山里的绣针,也能绣出连接历史与未来、本土与世界的经纬。

夕阳西下,绣娘们收拾起绣绷,窗外已炊烟袅袅。绣绷上的针脚还留着体温,就像这一天天的日子,在丝线的缠绕里,把传承的温度,织进了寻常烟火里。正如陈玉秀所说:“‘青海好礼’最动人的文化底色就是不分民族的绣娘们围坐在一起,用不同的绣法共同守护那抹中国红。”(记者 王琼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