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央视镜头里的昆明风华丨文脉赓续:打开两千年前的“昆明之门”

时间:2025-07-23 16:30:00


7月19日晚,央视大型季播文化节目《城市风华录》推出昆明篇,聚焦昆明在努力成为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上取得的新进展,展现新昆明的时代风华。


节目中,央视“风华团”漫步昆明,沉浸式开启一段古今碰撞的春城诗意旅程。带观众一起畅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体验“滇池边的与鸥共舞”,享受“鲜花里的四季如春”

《城市风华录》昆明篇节目截图



城市是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将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作为了城市工作重点任务之一。提出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完善城市风貌管理制度,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


目前,我国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更加完善。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7万处,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43座,划定历史文化街区近1300片,认定历史建筑6.81万处,城市文化遗产走向整体性、系统性保护。

《城市风华录》昆明篇节目截图



昆明是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3万年人类活动史,滇池地区拥有3000余年文明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昆明沉淀了无数极具地域特点的历史文化遗产。昆明坚持保护先行,筑牢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根基,据昆明市文物局通过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达689项(692处),不可移动文物利用率提升至60%以上,文物保护工作形成了“法律+规划+技术”三位一体的保护机制。


走进昆明,古滇青铜器、金马碧鸡坊、讲武堂操场、老街石巷......,随处都可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韵味。伴随着“风华团”的探访,一幅昆明的历史文化长卷,在央视的镜头中徐徐展开......


7月19日20:00,《城市风华录》昆明篇如约播出。古滇国青铜器昆明历史的重要见证,追溯的旅程,从云南省博物馆开启。《滇韵》一舞,化作打开古滇青铜文明的钥匙,让贮贝器上凝固两千多年的生活场景,在舞姿中“苏醒”。


与此同时,云南省博物馆中,“从西南夷到益州郡——战国秦汉时期的云南”原创大展正在进行。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的带字简牍、封泥、陶瓦当等珍贵文物,首次系统地与游客见面。跨越战国至东汉500多年历史的470件文物,打开了历史之门,展示着两千年多年前的昆明风华



泱泱中华,历史何其悠久,文明何其博大。数千年来,这片广袤大地的西南隅,关于古滇国的传说一直存在。直到滇王金印现世,古滇国才从传说走向现实。


“滇王之印”/新华社


时光回溯到1956年。石寨山考古现场,当考古专家拂去一枚小小金印上的泥土时,蛇钮印面上“滇王之印”四个清晰的篆书文字,让现场瞬间沸腾。这枚边长仅2.4厘米、通高1.8厘米的纯金印章,瞬间照亮了被岁月尘封的古滇王国。它正是《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所载“元封二年,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的实物铁证


考古工作者在检查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的封泥


金印虽小,却重逾千钧。其蛇钮形制,与《汉旧仪》中“诸侯王,黄金玺,橐驼钮”的规制虽有小异,却明确印证了汉王朝对滇王的册封——这是中央政权对边疆地区实施有效管辖的庄严象征。


一枚金印,使《史记》的记载从缥缈传说落地为确凿历史,古滇国不再是虚影,它带着青铜文明的辉煌与对中原王朝的认同,从红土高原深处昂首走来。


云南河泊所遗址出土的封泥


此后数十年间,江川李家山、呈贡天子庙、官渡羊甫头等古墓群相继发掘,向世人昭示了古滇国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但聚落遗址的缺失,让两千多年前的古滇生活图景,少了“滇民”这个重要组成。



转机出现在2016年。这一年,在河泊所遗址西王庙遗址发掘中,发现了汉代、滇文化时期甚至更早的先滇文化时期聚落的遗存。在晋宁古城村遗址,又发掘出商周时期完整的环壕聚落,将“滇文化”的起源追溯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


从空中俯瞰云南河泊所遗址现场


第二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晋宁区上蒜镇金砂村上西河遗址乙区发掘出13眼古井,多所房屋基址动植物遗存“现身”,让古滇人的吃穿住行一点一点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随后,河泊所遗址的发掘,以其层层叠压的文明堆积,为滇王金印所处时代提供了更加壮阔的背景,揭开了古滇国历史与中央王朝深度交融的宏大序幕。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规模庞大的建筑基址群,大量带有“滇国相印”“建伶令印”等文字的封泥,以及涉及行政、法律、赋税的汉代简牍相继出土,这些无声的证物,共同指向一个无可辩驳的事实,这就是《汉书》中所载的益州郡郡治所在地。


益州郡属县简牍


“滇王金印与河泊所遗址的关系,如同钥匙与锁,相互印证。”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蒋志龙说,经过多年的考古工作,目前已初步确定,以河泊所村为中心的河泊所遗址群西部地区,为古滇国的中心都邑;而石寨山以南、金砂村以西的河泊所遗址群东部的上西河村一带,则是汉代益州郡的郡治。益州郡的设立,标志着西南边陲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行政版图。


云南河泊所遗址发掘现场


汉王朝在尊重滇王地位的同时,设立郡县,委派“滇相”等官员实施治理。这种“郡国并存”的独特模式,既保障了边疆的稳定,也开创了中原先进制度、农耕技术与滇池区域本土文明交流融合的新纪元。汉式瓦当与滇式陶器同坑出土,正是这种早期“多元一体”格局最生动的物质体现。



距离昆明两千多公里,位于北京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滇王金印向每一位参观者证明了古滇国的存在,讲述着汉朝与西南地区密切交往的故事。


从滇王金印到河泊所遗址,都在证明边疆云南与中原血脉相连,历史源远流长。昆明这片土地上,处处铭刻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刻印记。


工作人员清理简牍


202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云南时指出,要保护利用重要文化地标,保护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各族群众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保护、利用好河泊所遗址这样的重要文化地标,就是守护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鲜活历史。它们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一个真理: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史,是多民族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伟大历史。深入发掘、系统阐释、生动展现这些历史地标所承载的“大一统”思想与共同体理念,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云南省博物馆原创大展“从西南夷到益州郡——战国秦汉时期的云南”


凝望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的带字简牍、封泥、陶瓦当等珍贵文物,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仿佛在耳畔回响。它们和古滇王金印的光芒一起,穿透岁月烟云,与今日春城的灿烂交相辉映。


城市是一个民族文化和情感记忆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魅力之关键。保护、研究、运用好这份厚重的遗产,不仅是为了回望来路,更是为了照亮前行的征程,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云岭大地绽放,续写风华。


来源:昆明发布(撰文 姚丹苹)

编辑:肖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