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parency
在粤港澳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的加速构建中,珠海跨城通勤呈现鲜明特征。在近期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广州都市圈通勤空间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中,珠海与广州的跨城通勤者中,超80%采用“周通勤”模式——即工作日在就业城市居住,周末返回居住地。

珠海与其他城市连接更加密切 段治平 摄
《报告》显示,广州与湾区城市间的跨城通勤人口流入流出比由2019年的1.6增至2024年的2.0,呈现对周边城市较大就业供给服务,相较于与其他城市跨城通勤的有“来”有“往”,广州与珠海跨城通勤人口流入流出比在2.5以上,与中山、江门等市也在1.5-2之间,广州对珠江西岸城市辐射力明显。
2024年,湾区九市间(不含港澳)跨城通勤人口约129万人,相比2019年增长3.1%,大湾区居民不拘于“一城一地”,同时,跨城通勤人口呈现“环湾高、外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其中,近五年来,珠中江在湾区九市的跨城通勤人口占比增加2个百分点,达到19%,珠海与中山等环湾城市间呈现多个跨城通勤密集区域,展现出湾区在上下游产业、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生活和就业等的一体化协作。
值得关注的是,环珠江口六市间(含珠海)的跨城通勤人口约95万人,占湾区九市跨城通勤人口的73.9%。珠海与中山凭借地理相邻和产业互补优势,构建起高频通勤走廊,与广佛、深莞并列为湾区三大跨城通勤热点区域。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正着力破解“勤而不通”与“通而不勤”的矛盾,随着轨道交通网的持续加密,珠海在“一小时生活圈”中的节点功能或将愈发凸显。
文、视频 | 记者 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