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晚报社·泉州通客户端8月27日讯(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张素萍 通讯员 王越乐 杨钧儒 文/图)新建成6处非机动车停车场、新增约1000个停车位,距离西街最近的大巴集散中心启用,多条“断头路”“瓶颈段”被打通拓宽……这是泉州古城近期交通优化提升交出的答卷。

中闽百汇广场停靠站及停车场
近年来,泉州市古城保护发展指挥部围绕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民生为导向,以文化为底色,系统推进古城交通整治。泉州文旅集团权属企业泉州古城公司作为主力军,在守护历史风貌的同时,着力完善基础设施功能。

中山公园威远楼北广场停靠站及非机动车停车场
为方便游客出行,古城多个交通节点配合《泉州中心市区“P+R+R”交通模式专项规划》加速升级。经改造后,新华路中闽百汇广场作为距离西街最近的大巴集散中心,在广场内新增港湾式落客区,可供公交、“小白”、大巴车行驶至港湾式落客区内上下客,缓解新华路主线随意停车上下客造成的交通拥堵;中山公园威远楼北广场通过“公园退让”,建成“港湾式”停靠站,增设港湾式公交站及“小白”、出租网约车落客区,新增独立的非机动车道,可供旅游大巴、公交车等临时停靠,实现即停即走,进一步提升中山北路的通行条件。此外,这些枢纽点还配有共享单车,游客不仅可以换乘城市旅游专线或公交前往各大景点,还能骑上单车自在穿行古城街巷。

玉犀巷非机动车停车场
针对古城居民和游客“停车难”问题,指挥部利用闲置公房、改造老旧房屋,完成玉犀巷原白蚁所、帽巷10号、新街13号、承天巷、濠沟墘等6处约4500平方米非机动车停车场改造建设,提供非机动车停车位约1000个。曾经拥挤的街角变得整洁有序,不仅为后续步行化改造奠定基础,也让骑行市民安心停靠。

帽巷10号非机动车停车场

濠沟墘非机动车停车场
更令人欣喜的是,多条街巷的“断头路”“瓶颈段”被陆续打通拓宽。通过征收拆除闲置危旧房屋,爱国路如今绿树成荫;奎霞巷延伸后无缝接驳濠沟墘、花巷与中山路;通政巷、沟尾下、后巷、县后街等节点也已贯通。承天巷、新府口、濠沟墘、新路埕等入口的拓宽,则实现了非机动车廊道的贯通,古城内部的“毛细血管”活络起来。
一次次改造,疏通了道路,更连起了古城的古今生活。泉州古城公司持续推进街巷慢行系统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中山中路及周边29条街巷综合提升,中山南路及周边46条街巷提升工作正加紧推进。金鱼巷、花巷、通政巷等精品街巷,奎霞巷、许厝埕等街头绿化空间相继亮相,慢行环境持续改善,旅游通达性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