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一醉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推动“好房子”建设。作为福州城市发展更新的重点区域之一,仓山区黄山片区城中村改造项目将力争明年底完工交付(详见本报4月5日A02版)。这场城中村改造不是对旧时光的彻底推翻,而是一场关于“故乡”的温柔重构:该项目总共建设2583套安置房,并保留了一批古厝与老建筑,让城中村从“城市洼地”蜕变为承载乡愁与希望的“宜居新坐标”。
城中村改造的核心命题,是如何让“老居民”过上“新生活”。过去的黄山片区,是低矮民房挤挤挨挨的“城中村”,是雨天积水漫街的“旧街区”,更是居民心中带着不便却满是温情的“老地方”。在改造中,该项目将打造融合“轨道+慢行+生态”元素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既回应了现代都市人对效率的追求,又保留了步行可达的市井温度,让改造后的社区不仅是居住空间的升级,更是生活品质的整体跃迁,诠释了“好房子”的民生温度。
比物理空间改造更珍贵的,是对城市记忆的守护。古厝与古建筑的保留,本质上是对城市肌理的尊重。每一座老建筑都是一段历史的注脚,记载着当地的风土人情;每一条留存的街巷肌理,都暗含着居民世代形成的生活节奏。当新社区与老建筑和谐共处,当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相互滋养,城市便有了独特的气质:孩子们在古厝前的广场上追逐,老人们在新居的阳台眺望熟悉的天际线,新与旧在此刻不是对立,而是共生。这种“留改结合”的智慧,让城市更新避免了“千城一面”的同质化,更让居民的乡愁有了实实在在的寄托——故乡不必停留在记忆里,它可以在更新中生长,带着过去的温度,走向未来的生活。
福州黄山片区城中村改造的实践,为城市更新写下生动的注脚:真正的宜居,是让生活更舒适,让记忆有归处;真正的发展,是让城市有进步,让情感不断层。当古厝的木门依然为老乡敞开,当新修的步道连通着老巷的故事,我们看见:故乡从未远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的更新,改的是环境,留的是人心;变的是面貌,不变的是那份属于故乡的亲切与温暖。更新后的社区既有“宜居住房”的硬实力,又有“留住乡愁”的软实力,也将重塑居民对家园的认同与归属,让城市更有向前的力量。
编辑:一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