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师范大学教师发展学院按照“精准培养,量身定制”原则,实行“一人一计划”教育博士培养机制,鼓励“跨学科、跨领域、重实践”的研究性学习,组织西安高新第一小学来院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与一小教育集团校骨干教师组成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开展基于价值观教育的小学跨学科读写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该项目通过整合语文、科学、艺术等学科的认知范式与表达方式,创新探索价值观教育的“学科渗透—情境体验—行为固化”实施路径,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全球视野的新时代少年提供实践方案。
探索小学跨学科读写与价值观教育的契合点
团队在实践探索中发现,小学跨学科教学对价值观教育具有特殊价值,主要体现在其整合性、情境性和迁移性3个方面。
小学跨学科读写教学有助于打破学科壁垒,通过多学科知识交叉读写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价值认知体系。团队将数学的逻辑严谨、美术的审美追求、体育的拼搏精神统整为全面的品格培养。在环保主题学习中,学生通过科学调查、数据分析和倡议书写作,将生态文明理念切实转化为具体行动。这种教学模式揭示了读写活动在价值观塑造中的核心作用,即跨学科读写不仅是语言技能训练,更是通过文本解读、观点表达和价值判断,促进学生政治认同、科学思维、人文底蕴等素养协同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团队研究发现,小学跨学科读写与价值观教育的契合关系体现为二者在育人目标与实践路径上的内在契合。跨学科读写通过建构“具象情境—学科读写—价值内化”的三维互动模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突破了传统德育课程的单一路径。这种融合既拓展了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形式,又丰富了学科教学的内涵价值。在语文课上通过经典文本阅读培养人文情怀,在科学课中借助实验报告写作培育求真精神,在历史教学中通过史料分析树立文化自信。团队通过符合小学生具身认知特点的浸润式教育,成为与知识学习、语言运用、思维发展紧密结合的生活实践,有利于落实“素养导向”的价值观育人新范式。
设计认知发展目标体系与“双轴三维”整合模型
团队参照韦伯的知识深度模型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理论,设计了螺旋上升的四级价值观认知发展目标体系,即一级目标侧重事实识别,学生通过《立木为信》《曾子杀彘》等故事,准确归纳诚信行为的基本特征,要求准确率在90%以上;二级目标强调关系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自相矛盾》等语文课文或《当冲突发生》等道德与法治内容中不同角色的利益冲突,并能列举3种以上矛盾类型;三级目标聚焦批判评价,要求学生针对“共享单车损坏”等案例,运用SWOT分析法评估各方责任,要求论证逻辑完整度在80%以上;四级目标着力实践创造,引导学生设计校园诚信银行积分系统,要求设计中包含监督机制、奖惩条例等核心要素。
在认知发展目标体系建构基础方面,团队借助拓扑式学科整合策略,构建了“双轴三维”整合模型,纵向以语文学科为深度轴,按照“海量阅读—训练点写作—作品赏析”梯度培养学生的文本处理能力;横向设置价值澄清(道德与法治)、实证思维(科学)、情感表达(艺术)3个维度。以“粮食安全”主题为例,科学课分析全球粮食产量数据观测其年度波动率,数学课计算人均粮食占有量,语文课撰写《节约粮食倡议书》,美术课创作主题宣传画,最后通过班队会课制定可量化的“光盘行动”实施方案,同步开展“太空种子”种植行动。
推动小学跨学科读写教学设计实践转化
在实践层面,团队首先采取了双层推进实施机制。校本层面组建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发出“大美长安”系列主题资源包。其中《丝路文明》单元整合历史、地理、语文、信息、美术等学科内容,通过《张骞出使西域》分级阅读文本、“一带一路”沙盘制作实践活动,以及以“认知理解—情感态度—行为倾向”为核心的“文化包容度”三维评价量表,实现价值观教育的具象化转化,并开发长安皮影文本阅读、剧本编写、皮影制作及雕刻上色、“一带一路”微电影拍摄、戏剧表演等跨学科项目。课堂层面推行“双师或多师协同”教学模式,并制定“学科轮值导师制”,在“生态文明”主题月,语文教师带领学生分析秦岭诗词中的环境描写,科学教师指导制作渭河流域水质调查报告,美术教师组织“垃圾分类”宣传海报设计,并通过跨学科成果展示实现价值内化。
团队构建起“三维联动”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在家庭场域,推行“亲子价值观对话日志”,记录每周1次的亲子共读讨论,并鼓励亲子分享《陕西家风故事》,促进学生养成良好品德。在学校场域,建立“跨学科读写实验室”,配备眼动追踪、表情分析等设备,量化评估《珍珠鸟》等课文教学中的情感共鸣强度。在社会场域,与社区、场馆、高校等合作开展“未来公民”“馆校共育”“小手拉大手”等项目,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与服务,通过参与“西安城墙遗址公园”服务项目,撰写《古今城市治理对比研究报告》,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团队基于价值观教育构建小学跨学科读写教学认知发展目标体系及“双轴三维”整合模型,打破了学科界限,使价值观培养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有效提升了共研学校育人效果,学校形成了学生“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自治生态,学生班级自治岗位覆盖率超95%。
(汪小凤 董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