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金 通讯员 胡谦
在制造业领域,运用3D打印技术打印模具、零部件等已经司空见惯,但你是否敢想象,有一天,生物3D打印机可以打印出人体所需的组织和器官。
湖南大学在读博士梁邦朝,就是一位在生物3D打印和先进制造领域不断钻研的创业者。他创立的长沙素灵智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素灵智造”),团队研发出高精度生物3D打印机及生物材料,打破了国外对生物打印机关键核心部件的垄断,也为攻克更多医疗领域的治疗难题带来了希望。近日,记者对其进行采访,探寻生物3D打印背后的创业故事。

聚焦市场痛点
让科技创新服务人类健康
“颠覆性的创新,往往都是从底层开始的。”作为一名机械工程专业的在读博士,梁邦朝从2021年开始就跟随导师——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副院长韩晓筱,聚焦医工融合领域进行学习。
读博期间,梁邦朝跟随导师到全国各地的医院、企业参观学习、交流沟通。他敏锐地发现,3D打印技术虽然已非常成熟,生物3D打印却是一个很新的课题。
“生物3D打印,顾名思义就是打印有生命的结构。在中国,暂时还没有生物3D打印的活体组织应用到临床医疗领域。”梁邦朝告诉记者,现实生活中存在许多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但大部分患者都等不到合适配型的器官。从理想状态来说,以患者自身的细胞打印出来的人体组织和器官,能有效填补这一空白,并且能避免排异反应。
找到方向后,在导师的指导下,梁邦朝及其团队依托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精密生物医疗器械先进设计制造研究所”,专注于生物3D打印和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
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他们在设计、材料、设备上取得了多项核心技术的突破,即提出AI辅助仿生单元受控组装算法,开发智能设计软件,填补该领域空白;提出物化协同光散射抑制新技术,解决载细胞软材料精细结构制造难题;开发高精度生物3D打印装备与工艺,实现大尺寸活体组织的快速制造。
为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2022年,梁邦朝成立长沙素灵智造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生物3D打印设备及生物材料的研发与生产。
填补市场空白
用机器打印人造组织器官
“你看,这只用于实验的小鼠因为脊髓受损后肢瘫痪,我们与医院合作制作的仿生脊髓修复支架植入后,小鼠状态有了很大的改善,后肢竟然能够爬动了。”在湖南湘江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孵化空间,梁邦朝拿出手机放出了一段视频。
“脊髓损伤治疗一直是一个医疗领域的难题,能够让瘫痪患者站起来,那就是医学奇迹。小白鼠的实验,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目前,我们仍在继续努力攻克难关、推进实验,希望能够推动临床试验,最终助力脊髓损伤病人的治疗。”梁邦朝透露。
梁邦朝团队的研究成果并不限于仿生脊髓修复支架,他们自主研发生产的生物3D打印机和打印材料,具备超高打印精度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以应用到组织工程、肿瘤模型、血管网络模型等领域。
“目前已经有医院用我们的生物3D打印设备打印肿瘤组织和皮肤组织,用于医疗研究。”梁邦朝透露,通过采用“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市场推广”的业务模式,素灵智造已建立了从研发到市场的完整产业链。
他告诉记者,他们的最终目标是让团队的技术能够直接作用于人类的治疗,这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团队已经迈出了第一步。后续,他们将会在与医院的合作中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去推进这项工作。
享受创业红利
科技成果转化突破2000万元
“创业就应该采用创新的方法解决别人无法解决的问题,并且通过解决市场痛点为大家和社会创造价值。”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梁邦朝始终不忘创业的初心。
为了将科研成果推向市场,他们频频走上各种创新创业比赛的舞台,展示项目和成果,并获得了湖南湘江新区“柳枝行动”的20万元无偿创业补贴支持。
2024年12月,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成立。基金一设立,便开启“湖南省大学生创业投资基金进校园”活动。得到消息的梁邦朝很快递交了申请,成功进入投资决策评审会,获得了一笔100万元的种子轮投资。
今年2月,素灵智造成为首批入驻湖南湘江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园的企业之一。创新创业园不仅为他们免去3年工位租金、水电物业费,还成立导师工作室,提供税务、法律、财务等方面的培训讲座。
“创业路上,我们获得了太多的帮助,省、市、新区的领导也对我们非常关注,给予了不少政策上的支持。”梁邦朝表示,通过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的产品,他们已经实现了价值2000万元的科技成果转化。
为了提升自主研发生产的实力,素灵智造还计划在湘江新区设立新的生产线,以确保自己研发的生物3D打印设备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目前,我们已经物色了一些场地,希望我们的产品能够更快地走入广阔的生物医疗市场,为有需要的人们带去更多希望。”梁邦朝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