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学双学士、清华大学奥赛生、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山东大学硕士……一位位精锐师资的闪耀履历陈列在学校的走廊上,这里不仅有一批特、高级名师坐镇领衔,更有一批清北新锐教师引领学生成长,这就是温州慧中公学。

“教师卓越,学生才能卓越”,该校中学部的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70%的教师毕业于985/211院校,80%的教师拥有硕士及以上相关专业学位”。正是有这样的底气,他们提出了打造一所有中国温度的未来学校。在这里,选课走班制打破传统课堂的桎梏,“一生一课表” 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专属的学习节奏;小班化教学与导师制,为学生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成长路径,让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从清北才女到“知心姐姐”
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和印地语双学士的秦卓丽老师,履历堪称华丽:她是中国政府公派留学奖学金获得者,曾荣获欧盟伊拉斯谟教育项目全奖,一举拿下教育科学和行政管理双硕士学位;既有支教的温暖经历,也有在国内互联网大厂打拼的职场体验。然而,正是慧中公学的分层教学和导师制教育理念吸引着她,因为在这里,她找到了教育的深层意义。

如今站在英语讲台上的秦卓丽,宛如一位带着学生环游世界的导游。每当讲到某个国家,她就会找出相关的视频,绘声绘色地讲述自己在当地的真实见闻。聊到印度洒红节,她会描述那五彩斑斓的狂欢场景;提及德国,她又化身故事家,说起黑森林的神秘与倒挂小火车的奇妙,让学生们听得入迷。平日里,她常常和学生们围坐在食堂餐桌旁,从羽毛球技巧聊到生活趣事,无话不谈,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她渐渐成了学生们眼中的“知心姐姐”。学生们遇到烦心事,也会想到找她,而她也会耐心倾听,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开导、激励这些迷茫的孩子。

在近日的校园读书节活动中,秦老师精心准备的《为什么读书比刷短视频更酷?》讲座,如同一股清流,在学生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他们对阅读与成长的深度思考。谈及理想中的教育,秦老师目光坚定——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成长空间,学习不必操之过急,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来就好。

而以省前35名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的杜欣雨老师,同样被“一所有中国温度的未来学校”这一教育理念深深吸引。从曾经的生物竞赛学生到成为科学教师后,她全身心投入备课,不断从同行身上汲取经验。课堂上,她巧妙抛出一个个问题,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还大方分享自己的学习秘籍,让原本严肃的科学课堂变得充满活力,学习效率直线上升。
慧中公学教师成长中心墙上,“千万不要忘记自己曾经也是学生”这句话格外醒目。早年应试教育的刻板与枯燥,在杜欣雨心中种下了探索理想教育的种子。而在慧中与学生的相处时光,让她找到了答案。新时代的学生充满朝气,敢于表达,在课堂上,他们与杜老师平等对话,一起做实验、探讨问题。杜老师感慨道:“他们对未知的好奇和热情,让我也充满了青春活力。”

在杜欣雨的科学课堂上,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书本知识,更学会了用科学的眼光洞察世界,用理性的方法解决问题。在学生眼中,杜老师的课堂充满惊喜与奖励,课下又能和大家打成一片,既是学习上的引路人,更是生活中的知心好友。
从“副科干部”到“课堂飞哥”
清晨6点,天光微亮,温州慧中公学高中政治教研组组长雒猛飞已开始了一天的工作。这位1991年出生的青年教师,用7年时间完成了一场令人惊叹的教育突围——从公务员副科干部到民办学校"拓荒者",最终在讲台上找到了人生坐标。

“当老师就是这样,心里装着学生,时间就过得特别快。”雒猛飞笑着说。2013年从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他曾在应试教育中迷茫,也曾在山东大学攻读哲学硕士寻找答案。2018年考取公务员后,不到两年就晋升副科,却始终放不下三尺讲台。最终,他选择重返校园。
在温州慧中公学,雒猛飞找到了理想的教育土壤。这里推行的“分层走班”“一生一课表”等创新模式,让他的教学才能得以充分施展。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飞哥”,因为他的课堂总是充满活力与思考。
“政治课没有那么高高在上!它其实就是一门‘思想’为先的课程。”这是雒猛飞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善于用“蝴蝶效应”讲解全球化,用“矛盾论”分析国际关系。课间10分钟,他会播放精心剪辑的时事视频,像开"盲盒"一样引发学生讨论。
面对分层教学,雒猛飞练就了“双重备课”的本领。给基础班上课时,他像“庖丁解牛”般拆解知识点;给提高班授课时,他又化身“辩论主持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他教我用结构化的形式背政治,这样知识点都有了归处。”学生戴依蒙说。

作为导师,雒猛飞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能力。每周导师班会议,他不是一味批评,而是引导学生自我分析。“教育的本质是点燃思想。”这是他的教育信条。
在浙江高考改革的背景下,雒猛飞敏锐地捕捉到政治学科正从“死记硬背”转向“深度思考”。他每周研究各地真题,自创“结构化记忆法”,帮助学生应对新挑战。上学期,他所带班级在浙江省政治学考中取得合格率100%的优异成绩。
“选择教育不是选择一份工作,而是选择一种事业。”雒猛飞说。在这个充满变革的时代,他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教育的真谛——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思想的火花。
从“清华学霸”到物理“贺哥”
物理,在很多学生看来是颇难的一门科目,但有这么一位清华学霸老师却坚持用孩子听得懂的方式上物理课,而后也成功点燃了不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热情,所带班级的物理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他就是被学生亲切称为“贺哥”的刘贺。

“其实物理就像是一种语言,如果用孩子更能理解的方式做好‘翻译’,他们的接受度和吸收度都会更好。”在刘贺看来,课堂就像是一场“show”,“要用贴近学生的语言来表达物理”。于是,日常看视频时他常会不断思考有没有什么好的切入点、例子是可以运用到课堂中的。比如他曾经就用“雷史莱姆”——一种游戏世界里的生物,来表达物理中的“电荷”概念,让学生更简单易懂。
慧中公学的学生吴东泽就是刘贺物理课的受益者之一,也是他的高一物理课代表。“我本来对物理的兴趣比较一般,高一刚入学时物理成绩只有50多分,但现在我能考到年级段第二。”吴东泽说,现在的他会主动买一些物理书籍,这段时间还手拆了自行车了解其转动的原理,会经常和“贺哥”钻研一些电学相关的问题。采访中他这么形容刘老师的课:“很不一样的风格,非常能贴近我们,让我学习物理的兴趣来得很快。”
刘贺能将物理课上好,也源于他自己对物理的热爱。从高中在河北衡水中学参与物理奥赛,高考以698分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录取,到清华大学拿到全国大学生物理竞赛一等奖。他说自己毕业后也曾想过转换赛道,但在慧中公学中学部创校的第一年,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刘贺偶然看到学校的招聘公告后,因为认同学校的导师制、分层教学等理念,毅然决定来到温州,从事高中物理教学。
刘贺说物理一直是自己学得比较轻松的科目,在慧中公学担任学生导师期间,他也一直用自己的物理和数学所长为学生答疑解惑。此外,他也会上网学习各类网络名师的教学,像北大学长跳跳、复旦咕咕教授等,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如果说我有什么优势,那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我也感兴趣。”将学生处成了朋友,这说的就是刘贺。慧中公学的导师制,让刘贺成为了十多名学生的导师,日常他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生活等方方面面。而与学生一直像朋友一般相处的刘贺,就有了自己的优势:“可能年龄跟孩子比较相近的原因,我跟他们内心的距离也很近,平常我们基本上是像‘哥们儿’一样相处,他们会愿意跟我倾诉一些心事。”刘贺认为,教师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影响的引领者角色,所以他希望在学生面前展示真实的自我。
“和学生们在一起,我觉得挺快乐的。”刘贺似乎就像是武侠里的“老顽童”周伯通,有着一颗对物理和教学的赤子之心。
跨越三千公里的教育守望者
从贵阳的山峦到海南的椰林,再到瓯江之滨,王雪的教育足迹跨越三千公里,始终镌刻着对教学本质的求索。在慧中公学的数学课堂上,这位华东师范大学本硕毕业的教师以“动态跟踪”打破传统分层教学的桎梏,让每个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

面对教材更迭,王雪没有止步于章节对比,而是将浙教版与人教版铺展成思维导图,梳理出代数思维与几何直观的差异。她以核心素养为坐标,重构知识脉络,让学生在认知断层处架起桥梁。“教学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找到知识河流的走向。”十二年的跨省教学经验,让她练就了穿透教材的洞察力。
在慧中公学的分层教学中,王雪看到了教育的机遇。当其他教师严格遵循AB两层的进度时,她却化身“闯关游戏”的设计者。八年级的戴润莹因代数思维转换困难而抵触数学,王雪为她量身定制闯关卡片,从限时挑战到奖品激励,两周内让这个B层学生重拾信心,最终成功跃升至A层。这样的案例在她的课堂上并非偶然,而是动态分层理念的生动实践。

自由的走班制课堂里,王雪构建着隐形的教育网格。她将“一生一课表”转化为学习行为数据点,从草稿纸的书写痕迹到提问的思维路径,绘制出动态学情热力图。这种自由背后,是她“显微镜+望远镜”的双重视野——既要捕捉即时的认知卡点,又要预见未来的素养曲线。她的课堂看似无序,却暗含精密的设计:用市级优质课教案作“鱼饵”,引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网络;以省二等奖论文的元认知理论,培育思维反刍能力。
从海南ischool,到慧中公学,王雪始终追寻教育的理想国。“这里的理念吸引了我。”暮色中的办公室,她的屏幕仍闪烁着学情分析曲线,那起伏的折线里,跃动着三千公里教育长路上不灭的星光。在这个求快的时代,她以“慢”的艺术守护教育本质——当分层教学沦为效率工具时,她用动态跟踪赋予温度;当创新成为口号时,她在细微处践行因材施教。这或许正是教育最动人的模样:在变革的洪流中,始终有人为每个独特的灵魂保留春天。

教育的温度,源于师者的高度。在温州慧中公学中学部,由90后清北毕业生等组成的青年导师团,正用他们独特的育人智慧书写着教育的新篇章。他们带着前沿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在课堂上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种,在生活中守护学生成长的梦想。在这里,教育的边界被不断拓展,智慧与情怀交织共生,一场关于未来教育的生动实践正在精彩上演。每一个年轻的生命都被温柔以待,每一份独特的潜能都被精心培育,终将在爱的阳光下绽放出最动人的光彩。



2025年4月21日温州晚报第五版
供稿: 温州晚报
记者方圣鲁 施滢滢 傅芳芳 高培
摄影: 图片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