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天查看鱼苗摄食情况,晚上带领科研人员观察胚胎发育情况,24小时在水池边守候照料,有时还要捞起鱼儿手动催产……每年5月至6月,是刀鱼繁育的关键期,也是施永海与同事们一年中最忙碌的时节。
施永海,现任上海市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所(站)长、党委书记。自1997年至今,他始终奋战在水产科研和技术推广的第一线。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上海水产科研的领头人,他用28年的坚守与创新,在水产种业振兴、现代设施渔业建设、健康绿色养殖等领域写下不凡篇章。
以塘为家,攻克业界难题
刀鱼,以鲜为名,以稀为贵。从2008年开始,施永海便着手研究人工刀鱼繁育工作。“刀鱼的人工繁育是业界难题。在自然界,刀鱼要经过长距离的江海洄游,因此人工养殖时必须在不同季节,更换淡水或海水。刀鱼往往‘出水即死’,鱼苗存活率又很低。”俯身观察着养殖池中游弋的刀鱼,施永海如数家珍。
为了模拟刀鱼天然的生存环境,施永海团队换了好几种养殖方式,最终确认了仿洄游封闭式养殖方式较为合适。而在一尾尾刀鱼苗的繁育过程中,施永海既是“妇产医生”,也是“育婴师”——鱼苗孵化后,一天要喂食5-8顿,还要随时随地注意“清污”。小鱼苗度过“开口期”的第一关后,还需持续数月的呵护陪伴,才能健康长大。
以鱼塘为家,一尾尾鱼苗,就是施永海的孩子们。从野生亲本繁育苗种、到苗种规模化生产、再到刀鲚全人工繁育成功……如今,上海市水产研究所每年繁育30-40万尾刀鱼苗,每一条小鱼都凝聚着施永海与同事们的心血。
这些珍贵的刀鱼,大多数用于放流。近年来,聚焦长江大保护,施永海带领团队开展刀鲚、梭鱼等长江口特色水生动物的增殖放流,累计719万尾。他主持制定的“长江刀鲚增殖放流技术规范”行业、地方标准,已指导54万尾刀鲚放回长江。
甘于寂寞,“守”出科研成果
除了刀鱼,在施永海看来,“守得住”,是水产人最基本的素质。“干这一行,我们既要守得住枯燥工作带来的寂寞,也要守得住品种的延续。”他说,“看起来这是重复性的工作,但其实每年都会遇到新的问题。正是在一代代水产人的默默守护下,新的生命奇迹不断孕育而生。”
施永海大学毕业后,来到基地的第一项工作,就是挖烂泥、修池塘。1997年,大学生还比较少见,一起修池塘的工人曾调侃:“大学生怎么和咱们一起修池塘来了?”但在施永海看来,许多事情只有做了,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两个多月时间里,他未曾抱怨,和工人们一起埋头苦干。
多年来,正源于这份吃苦耐劳、甘于寂寞,他与团队成员“守”出许多科研成果。施永海主持研发的美洲鲥人工繁育技术在上海技术交易所挂牌交易成功,合同价100万元,成为技术服务能力交易的首单,为长三角乃至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路径提供了“上海方案”。
着眼未来,探索应用创新
种源,是农业的芯片,在水产领域也是如此。
前不久,施永海主持建设的长三角水产种质资源保育中心投入试运行。“中心主要聚焦水产种质资源收集、保存、评估,将打造集设施化、智能化、信息化为一体的国内领先的种质资源保育基地。”施永海说,目前保育车间内已有10多个品种。
中心内,一万多平方米的现代设施渔业车间,看起来十分“高大上”。进水排水、水温控制、提示预警等,都有一套智慧算法,在大屏幕上可以实时看到各项数据,基本实现了养殖自动化,也为“工厂化养鱼”提供了具体的应用场景。
“由于现代设施渔业能耗比较高,目前在国内乃至全球,这一模式还不够成熟,能产生收益的还很少。”施永海说,“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领域,不仅要懂水产养殖,还需要懂计算机、懂设施设备的跨界人才。”他希望,能够联合大学、研究所、企业等各方资源,引入新设备、新技术、新模式,将中心打造为长三角水产种质资源的“公共研发平台”,为现代设施渔业的应用推广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