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江苏省消保委:代祭服务不能将孝心变味

时间:2025-04-08 20:50:00

近期,在一些网络平台上,商家推出清明节代祭扫服务。4月8日,江苏省消保委发声提醒其中可能引发的法律、道德问题,并认为代祭服务不能将孝心变味。

图源 网络

收取一定的服务费,便可按照委托人提供的地址、时间提供清洁墓地、代烧纸钱、献花致敬等服务;还可以根据要求提供定制的代祭扫服务,具体项目和收费明细由双方协商决定。在网络平台上,代祭服务一出,有网友评论称“找人祭扫,不如不扫”。

分析认为,这门“新兴生意”的出现并非毫无来由。当今人口流动频繁,不少人由于工作、距离等原因难以亲自返乡祭扫,借助他人按照传统仪式完成祭扫流程,并通过照片、视频等方式见证,也是一种现实妥协。

但是,这种新兴服务也会遭遇乱象。据报道,长期在外工作的苏先生,通过点击网站弹窗广告联系到代祭扫服务。他先后支付了3000元服务费和祭扫用品费,随后却发现自己被拉黑。方先生花1998元请人“代祭”,在结清尾款后,却发现商家发来的“代祭”小视频竟拍摄于约定日期的数天前。

江苏省消保委分析,从这些曝光的现象来看,代祭扫商家报价混乱、服务糊弄甚至收款后直接失联等乱象可能诸多法律、道德问题:

一是违约责任,商家未提供服务或未按约定提供服务;二是侵权责任,商家未经许可拍摄他人墓碑信息并公开宣传;三是部分服务打着“风水祈福”等旗号收取高额费用,落入封建迷信陷阱。

江苏省消保委认为,情感的表达虽不必拘泥于某种方式,但不应沦为完全的交易。代祭扫不等于孝心外包,应保有敬意与真诚。“远程尽孝”的现实选择无可厚非,但代祭扫应透明真实有温度,不被夸张宣传扭曲,不被商业利益绑架。

省消保委建议:商家应诚信经营,严格按照消费者委托事项和要求进行实地祭扫,明码标价;摄制素材妥善保管、严防外泄;杜绝封建迷信,除常规环节,还可以设计个性化、多样化的祭扫方案,融入诵读家训、讲述先辈故事等内容,丰富祭扫文化的内涵,更好地寄托委托祭扫者的哀思。

平台应当履行审查义务,明确服务资质要求和公序良俗底线,对虚构资质、伪造现场视频的,要及时下架相关内容。

江苏省消保委也提醒广大消费者,理性看待形式与情感,确实需要代祭扫服务时,优先通过民政认证平台或墓园官网下单,核实商家营业执照及服务案例,明确服务细节,避免纠纷;保留好付款凭证、书面协议或聊天记录等,以备维权之需。

通讯员 阿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马燕

校对 王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