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重报观察|中国车企在慕尼黑车展大放异彩 国产汽车出海“千帆竞发”

时间:2025-09-11 13:33:00

银色的外观、跑车式车身、巨大的轮毂,再加上家族式的“F”型车灯设计,阿维塔的概念车——AVATR VISION XPECTRA,在德国时间9月7日一经亮相便备受关注。

它不是一台普通的概念车,而是阿维塔推出的全球首台情感智能(EI)概念车。其设计师Nader Faghihzadeh表示,XPECTRA不只是一辆出行座驾,还会以情感涡流为中枢,深刻洞察用户所需,并通过光影、动作与直觉的共鸣交互,和用户建立真实而深刻的情感联结。

阿维塔此举,实为给第二天开展的德国慕尼黑车展造势。

当地时间9月8日,慕尼黑车展正式开展。该车展为全球五大车展之一,在全球汽车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慕尼黑车展重点聚焦电动化、自动驾驶与智慧交通。开展当天,长安汽车、小鹏、比亚迪、AITO等一众中国车企亮相,几乎就要把德国慕尼黑车展变成自己的“主场”。

▲阿维塔的概念车——AVATR VISION XPECTRA亮相德国慕尼黑车展。


在素有“汽车工业奥运会”之称的顶级车展上,中国车企的表现,不仅折射出国产汽车正在强势崛起,也释放出中国汽车加速“出海”,拓展全球版图的强烈信号。

长安汽车不再“孤军奋战”

在中国车企中,长安汽车算得上是对慕尼黑车展最熟悉的一家。

早在2013年,长安汽车就参加了慕尼黑车展,但它也是当时唯一一家参展的中国整车厂商。“孤军奋战”的长安汽车,面对宝马、奔驰、大众、丰田等国外企业时,尚未“交战”便在气势上输了三分。

如今,时代变了。

本届慕尼黑车展上,长安汽车首次以“新央企”的身份参展慕尼黑车展,不仅展现了自身品牌车型,还向全球展现了自身大家庭的其他成员:旗下阿维塔、深蓝、启源等子品牌也在悉数亮相,并现场发布了深蓝S07等多款产品。“开枝散叶”,自然让长安汽车底气十足。

▲长安汽车首次以“新央企”的身份参展慕尼黑车展。


“通过慕尼黑车展,长安汽车要向全球市场传递‘中国智造’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的创新活力和领先实力。”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赵非表示,长安代表的不仅是自己,更是中国汽车品牌实力的硬核展示。

不过这一次,长安汽车不再是“孤军奋战”,而是有众多同样来自中国的车企支持。

同样来自重庆的车企赛力斯,首次携品牌“AITO”及相关车型登陆慕尼黑车展。同时,它还首次在海外亮相了新一代赛力斯超级增程系统,以及赛力斯魔方技术平台。

▲赛力斯首次携品牌“AITO”及相关车型和技术亮相慕尼黑车展。


面对这些赛力斯亮相的新车型和新技术,现场参观展商给出了高度评价。比如,慕尼黑市民Saraxcars夸赞赛力斯的车质感很好,车内座舱也非常智能化;荷兰汽车商Frank则表示,自己一直跟汽车工程打交道,而赛力斯魔方技术平台的技术非常优秀。

其他省区市的车企也“各显神通”——

比亚迪将全新海豹、海豚冲浪、腾势Z9GT等主力车型带到了慕尼黑车展上;小鹏汽车带去了全新P7、小鹏X9等五款车型;零跑汽车全球首发了Lafa5纯电轿车,其搭载的CTC 3.0技术将电池包厚度压缩至95mm,在WLTP标准下实现650公里续航;红旗以EHS5电动SUV为主打;广汽旗下昊铂、传祺、埃安三大产品序列的主打车型也集体亮相……

据了解,本届慕尼黑车展,参展的中国整车企业高达14家,占参展整车企业总量的50%,可以说是抢尽了风头。

中国汽车出海“成绩单”愈发亮眼

德国时间8日下午,慕尼黑车展的长安汽车展台上,欧洲10国经销商代表上台,现场点亮光标,这标志着长安汽车的销售网络正式在欧洲市场落地开花,计划到年底,长安汽车在欧洲的区域市场将扩展至10余个。

“我们会以新央企的身份,从慕尼黑车展全新出发,加速布局海外版图。”赵非说,目前,长安汽车已完成欧洲、欧亚、东南亚、中东非、中南美五大区域总部布局,今年“海纳百川”计划步入全新阶段,长安汽车将以中国速度与全球市场深度共振。

▲5月16日,长安汽车泰国罗勇工厂总装车间。记者 解小溪 摄/视觉重庆


同样是在当天,赛力斯在慕尼黑车展上宣布,AITO系列的三款车型已获得阿联酋市场准入认证,并即将在当地上市,这也代表赛力斯将开启中东市场版图。

“我们这次在慕尼黑车展上就亮相了中东版AITO系列车型。”赛力斯集团副总裁何力扬说,这三款车型的智慧座舱支持中文、英文、阿拉伯语三语交互,并接入当地数字生态,整车针对中东特殊的自然环境,对硬件性能进行了全面强化升级,既符合当地法规要求,更贴近用户实际使用习惯。

不只是两家重庆车企,在本届慕尼黑车展上,不少中国汽车品牌都宣布了自己最新的海外市场拓展计划。比如广汽集团公布“欧洲市场计划”的进展,并宣布AION V在欧洲市场上市;红旗公布欧洲经销商网络建设进展,计划2026年前覆盖主要西欧国家。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汽车企业正加速出海步伐。

业界认为,自汽车产业诞生以来,共经历了美系品牌的崛起、日韩系品牌的崛起、德系品牌的全球化扩张三个时期,如今正处于由新能源、智能化驱动的新一轮全球化阶段。而我国汽车产业抓住了这一新的“窗口期”,在新能源“三电”系统、智能驾驶等领域掌握了核心技术,从而实现崛起。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汽车出口量达到了641万辆,同比增长23%,首次突破600万大关,坐稳汽车出口第一大国的宝座。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首次跨越200万辆大关,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全球舞台上影响力的显著提升。

“渝车出海”则是中国汽车加速拓展世界版图的缩影。

2023年底,重庆正式公布“渝车出海”计划。重庆海关数据显示,2024年,重庆出口汽车47.7万辆,同比增长29.6%;货值431.1亿元,同比增长30%,覆盖全球六大洲。其中,重庆出口电动车6万辆,同比增长96.5%。

▲“重庆造”汽车排队上滚装船,重庆海关关员对外贸商品车开展现场核查。重庆海关供图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长安、赛力斯外,重庆车企睿蓝也受益于“渝车出海”计划,于2024年开启了出海之旅。目前,该品牌的汽车已出口至中东、非洲等国家,预计今年出口量会在20000台左右。

“单车出海”向“产业出海”转变

本届慕尼黑车展上有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包括整车企业在内,中国参展企业数量从上届的70余家增加至如今的100余家,涵盖整个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不乏像宁德时代、地平线、奥尼电子等知名企业。

这一现象表明,中国汽车正从以前“单车出海”的单一产品贸易模式,向全产业链协同的“产业出海”模式转变。

“新能源汽车有很多核心技术、关联产品和基础设备,让这些技术和设备‘走出去’,自然也能带动国内汽车加速出海。”重庆社科院产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詹懿表示,像充电桩、智能驾驶、动力电池等领域,这些都是我国汽车产业当下的优势,通过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出海的方式,不仅能解决贸易壁垒等问题,还能让全球汽车市场更快地向新能源、智能化转型。

在海外建厂或设置研发中心,便是我国车企推动“产业出海”的重要举措之一。

比如,小鹏汽车就在慕尼黑车展上宣布,将启用欧洲首个研发中心,它将与硅谷、圣地亚哥研发中心形成协同,深度挖掘本地用户需求,加速技术创新与本地化落地。比亚迪也宣布其匈牙利工厂正式投产,该工厂的首款量产车型,将为海豚欧洲版,并搭载“兆瓦闪充”技术,实现5分钟补能400公里。

“长安汽车出海,也不是简单地把产品卖到欧洲,而是全产业链的布局。”赵非介绍,长安汽车目前已在英国、德国等国家设立了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依托本土专业技术力量,结合全面的测试与验证流程,能够精准调整产品,以满足欧洲用户的需求。

截至目前,长安汽车在全球规划了巴西、印尼等20个海外工厂,已建成并投产9个。通过持续推进海外工厂建设及投产,未来长安汽车合计海外可利用产能将达到50万辆规模,实现从单一的产品销售向产业出海转变。

在智能驾驶领域,重庆也有企业开始了海外布局。

2025年3月,重庆千里智驾科技有限公司在重庆两江新区正式成立。该公司由千里科技、吉利、迈驰等主体共同投资设立,致力于整合各方在智能驾驶技术、研发资源、资金及产业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打造一个面向第三方整车企业的开放、国际化平台,共同推动智能汽车技术的创新发展。

今年6月,千里科技前往海外,与欧洲企业就智能驾驶等领域开展合作。后续,千里科技将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并把汽车智能化技术带到全球更多地方,推动中国智驾“驶”向全球。

(除署名外由受访企业供图)

首席记者 杨骏 实习生 李俊晓

来源: 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