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部分人群和媒体中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成绩差的孩子是来报恩的。这种所谓“差生报恩论”,意思是说成绩优秀的孩子固然可以考上好大学,但毕业后有很多人到离家很远的大城市工作,难以孝敬父母;而成绩差的孩子虽考不上好大学,只能在离家不远的小地方工作,却可以留在父母身边,更好地孝敬父母……
这种“差生报恩论”的说法,粗略一听,似乎有点道理,即劝告家长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看开一些,不必太执着。但仔细思考分析就会发现,这种论调经不起推敲。实际上,孩子是否孝敬父母和成绩优劣并无直接关系,特别是孝敬父母和好好读书、成绩优秀并不冲突。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成绩优秀的孩子,大多较为认真自律,个人修养也较好,他们考上好大学、有了好工作和高收入,经济上能给父母更多的资助和回报。虽然有人的确由于工作很忙、离家较远而难以经常陪伴在父母身边,但其学业和事业上的成功,也会让其父母有更好的心情,增添更多自豪感和幸福感。况且,现在交通发达,即使远在千里之外,坐上高铁或飞机,也能很快到家看望父母。而成绩较差的孩子,虽然也有一些人后来在事业上取得突出成就,但难以找到稳定、高薪工作的更不在少数,甚至有的因为个人经济状况紧张、自顾不暇,即便想要孝敬父母,也力有不逮。
“差生报恩论”显然是一种较为消极的、带有宿命论色彩的教育观念,更像是面对孩子成绩不佳这一无奈现实的自我安慰。部分家长如果持有这种观点,有推卸自己对孩子的教育、培养责任之嫌。这种论调的倡导者更应当警醒,假如这种观点传播日广,可能会使更多家长为疏于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找到借口,导致更多学生因为缺乏父母的督促而思想松懈,缺乏上进心,学习不努力。从现实角度来说,部分学生假如在学业问题上得过且过、缺乏追求,不仅影响自身发展,也难以让父母省心、安心。这显然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教育图景。
一个班级中,孩子们的成绩难免有差距,对于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孩子,身为教育工作者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力争使其学业有所改善和进步,而不能宣扬所谓“差生报恩论”来推卸自身责任。作为家长,更要承担起孩子的教育职责,以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鼓励、引导孩子积极学习知识和技能,即便不能升入名校、成名成家,也要争取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差生报恩论”这种论调,可以休矣。
(作者系江苏省邳州市建设路小学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6日 第03版
作者:崔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