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碎补这味药的名字起得非常好——骨头碎了也能给补起来。在一般人看来骨碎补可能算是一味冷门中药,但民间使用骨碎补来“补骨”的历史悠久,临床上也为骨科常用中药。

中医
中药骨碎补为水龙骨科植物槲蕨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湖北、江西、四川。全年均可采挖,除去泥沙,干燥,或再燎去茸毛(鳞片)。切厚片。本品气微,味淡、微涩。以色棕者为佳。生用或砂烫用。
中药骨碎补性味苦,温。归肝、肾经。具有活血疗伤止痛,补肾强骨;外用消风祛斑的功效。
注意:1)本品性温助阳,凡阴虚内热、血虚风燥之证宜慎用;又因其活血破血,故无瘀血者亦当慎用。2)《得配本草》有“忌羊肉、羊血、芸薹菜”的食忌记载,供使用本品时参考。3)历来均认为本品药性平和无毒,但近代有报道用本品100g煎服治腰腿痛引起中毒者,患者服药后出现口干、多语、有恐惧感、心悸胸闷,继而出现神志恍惚、胡言乱语、时而欣快、时而悲泣等精神失常者,故不宜超常规大剂量应用。

骨碎补之名出自《本草拾遗》,陈藏器云:“开元皇帝以其主伤折、补骨碎,故作此名。”又名猴姜、猢狲姜,石毛姜,石菴,毛姜,过山龙等。
《本草求真》:“骨碎补,虽与补骨脂相似,然总不如补骨脂性专固肾通心,而无逐瘀破血之治也。”
《本经续疏》:“骨碎补(《开宝本草》)主破血、止血、补伤折,言能不使瘀结者留滞,不使流动者妄行,而补苴伤折,如未尝伤折也。”
《本草乘雅半偈》
骨碎补。气味苦温,无毒。主破血,止血,补伤折。
【核曰】出岭南虔、吉州,今淮、浙、陕西、夔路州郡皆有。寄生石上或木上,多在背阴处。引根成条,上有黄白赤毛及短叶附之。又抽大叶成枝。叶长有缺,颇似贯众,面色青绿,有青黄点;背色青白,有赤紫点。每一大叶,两旁各有小叶叉牙,两两相对。至春作叶,冬则干黄,无花实。根扁而长,略似姜形。《拾遗》呼为猴姜,江右人呼为胡狲姜,《日华》呼为石毛姜。皆形相似也。修事其根,用铜刀刮去黄赤毛,细切,蜜润,柳木甑蒸一日夜,晒干。急用,只焙干,不蒸亦得也。
先人云:味苦走骨,气温暖骨,有火性者,恐生懊憹。
【参曰】骨碎可补,功胜补骨脂矣。不唯胜负有别,即顿渐有殊,形藏亦有宜忌也。补骨脂渐而烈,骨碎补顿而圆,左右平均,转无峻暴之失矣。故温归于右,此生气之本也。协苦性以走骨,自内及外而皮毛。皮毛者,肺之合。自外及内而两肾,功力到时,莫不森荣,互为变化,则五藏之劳可充,五形之极可裨。毋虑气血之不流,伤折之难续,与上热下冷之藏宛形槁,不充不裨者矣。

现代药理
中药骨碎补主要含柚皮苷、甲基丁香酚、骨碎补双氢黄酮苷、骨碎补酸、谷甾醇、原儿茶酸等。骨碎补水煎醇沉液能调节血脂、防止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骨碎补多糖和骨碎补双氢黄酮苷能降血脂和抗动脉硬化:能促进骨对钙的吸收,提高血钙和血磷水平,有利于骨折的愈合;改善软骨细胞,推迟骨细胞的退行性病变。此外,骨碎补双氢黄酮苷有明显的镇静、镇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