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春夜喜雨的作者 杜甫,以眼前景入律,细致入微

时间:2023-04-15 11:09:16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仄起首句不入韵(括号内可平可仄)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这诗压下平八庚韵:生、声、明、城。诗中有六个多音字:好(上声十九皓,去声二十号。)、雨(上声七麌,去声七遇。)、潜(下平十四盐,去声二十九艳。)、看(上平十四寒,去声十五翰。)、处(上声六语,去声六御。)、重(上平二冬,上声二肿,去声二宋。)。

写律诗有一定难度,平仄要求有序起伏,颔、颈两联要求对仗。这首五言律诗,平仄有序,对仗工整,最难的是以眼前所见之景入律,全诗没有旁引外物。所写之景色,连绵不绝,细致入微,毫无格律堆砌的痕迹。

这首诗写于公元761年,是安史之乱的后期,唐朝政治、军事形势好转,人心思安,劳动人民渴望风调雨顺,物产丰收。春雨贵如油,利于恢复生产,杜甫关心人民疾苦,听闻细雨绵绵,有感而发,写下这首千古绝唱。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雨是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落下的是及时雨,诗中以“知”字入诗,把雨写活了,与人一样,可以认知现实世界,感知物候生长所需。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风用“潜”形容,定是微风,和着细雨,静悄悄地滋润花草树木、农田庄稼,他们只作付出,不需求回报,就这样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野外的路,在下雨前或者下雨的时候,一定是阴暗无比的。在一片漆黑的环境之中,对面的江上,那有渔船,上面还有灯火。从这句诗,我们可以联想到杜甫的人生之路,充满坎坷不平,但他的志向是强国富民,这理想就是他江中的明灯,在艰难地前行。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早上雨停了,作者看到眼前的红花,吸足雨水的营养,充满生机勃勃,这是整个城市的春天之花,也是希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