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门藏着长城的秘密,更藏着古人的智慧
2019年,长城研究团队首次拍摄到了疑似突门遗迹,外观像是长城上的一个“破洞”。当年年末,研究团队成员、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特聘研究员李哲与团队成员赶往河北省秦皇岛市进行实地考察。“当我们确认首次发现了突门实物后,大伙激动地围着它团团转。”寻找突门已久的李哲说,他仿佛看到明代士兵在最紧急的时候,击破薄墙冲杀出去的身影。“听说过古代侦察兵‘夜不收’吗?”李哲说,有一些宽度与高度仅容一人俯身而过的暗门就是供他们通行之用,不仅设置地点十分隐蔽,而且兵士返回后还需验准暗号方能进入。
经过细致研究,李哲发现长城暗门的设置十分灵活。研究人员对130多处暗门实物遗存进行了图片分析,并实地考察了其中一部分后,发现每一处暗门都与当地地形高度契合,且其构造根据需求各不相同,每处暗门的构造都是独一无二。更重要的是,此次研究还首次发现了“暗门家族”中最为隐秘的突门实物。“暗门藏着长城的秘密,更藏着古人的智慧。”李哲说。
据介绍,突门是暗门中最为秘密的出口,面向敌方的一面用砖砌伪装,面向己方的一侧实为空心。敌人从外部根本无法分辨突门位置,但当临近的主关口受敌袭击或出现其他紧急情况时,士兵可以如鸡蛋破壳一样从内部击破突门,实施奇兵突袭。暗门这一历史遗存,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长城的开放性。暗门更多的是两侧交流的通道,证明长城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在有秩序地“开放”。如明代官方记载,政府允许游牧部落通过暗门往返于青海和河套地区放牧,一些较大的可容两匹马双向对过的暗门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类似突门设施的记载,《墨子·备突》篇中对突门进行了专门的著述。此后,唐、宋、明、清学者均对突门有过记述,但现代相关研究论文却寥寥无几,一直没有发现对应的实物证据。在清晚时期,著名学者魏源曾用“藏于九地之下为暗,动于九天之上为突”描写过突门提供的军事行动的突然性。此外,部分暗门还用于古时候的通商往来。
此次暗门“家族图谱”的发现,得益于天津大学团队2018年年底启动的“长城全线实景三维图像”采集工程。该团队对明长城全线通过无人机超低空飞行厘米级、无盲区拍摄,获取了200余万张长城图像,成为宝贵的研究资料。该团队最早就有研究暗门“家族”的想法。当时有团队成员在国外访学,无意中看到一幅清朝乾隆年间绘制的地图,上面的长城清晰可见,而且还标有暗门等军事设施,该团队成员马上把这个信息发给了有关专家。紧接着,专家在长城实景三维数据采集过程中,果然找到了多个暗门。
从那时起,团队开始接续进行暗门研究。截至目前,结合古代舆图已确认共计不少于220处暗门,并汇总130多处实体,发现了明代官方史料中“夫祖制,边墙下多留暗门”的明确记载,从而以实物和文献双证据明确了关、口之下存在暗门这第三层级通关设施。据专家介绍,他们对长城的认知还远远不够,对暗门的研究也还没有画上句号。基于迄今积累的庞大数据库,研究团队还将利用数字技术等进一步还原长城“真容”,为当代人呈现一个完整、立体的长城。

秦始皇修建万里长城,藏有许多疑惑的秘密
秦始皇成为君临天下的皇帝后,他最怕两件事,一个是死亡,故此,他就不遗余力地寻找长生不死之药;第二件事就是怕秦王朝被人推翻。当术士们给秦始皇测出了“亡秦者胡也”的谶语后,他更是坚定了关外的胡人,就是秦朝最大的威胁的信念,为了抵拒胡人,秦始皇从三十三年(前214年)开始,派大将蒙恬讨伐匈奴,并用五年时间完成了修建万里长城的巨大工程。
说到长城,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世界建筑奇迹,但是很多人却不知道它具体强在哪里,藏有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今天咱们就层层拆解一下长城内部的秘密。长城的终点是山海关,在它的下方地基部分铺着每块三吨重的花岗岩条石,这样可以抵御海浪的冲击,再用蝴蝶形的铁箍牢牢的锁住花岗岩条石,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止大石随着潮汐漂移,在它的上方铺着九层坚固的石砖。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些长城都是明代在古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早期的长城更多是夯土长城,用来抵御北方的匈奴入侵。
拆解开明长城的内部,就可以看到里面的古长城是一层一层的夯土堆叠夯土,中间铺上一层层芦苇,这些夯土长城高达六米,厚度三米。这样的夯土中间为什么要铺一层芦苇呢?考古学家在甘肃境内的土长城旧址找到了答案。铺设芦苇是为了墙体在受到雨水侵袭后更好的排水,为了抵御暴雨和强风的侵袭,古人就地取材采用沙漠黄土,这些黄土中含有丰富的碳酸钙,当它遇到水后会自然固化。古人在建筑长城的时候,巧妙地利用了这一化学特性,在夯土的加固下,这些土长城成功的抵御了数百上千年的外敌侵袭。但是随着武器不断的升级改良,大炮的出现让土长城不断瓦解,无法满足防御需求。
到了明朝,长城的防御系统开始升级,砖石长城代替了土质长城,明朝人用数十亿吨的砖石修建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坚实长城。长城底部的地基铺满了花岗岩巨砖,让长城变得坚固且难以攀爬,城垛可以保护城墙上的士兵,在巨砖上部铺满碎石,用于稳固核心,上方再铺设平滑的石头。为了源源不断地生产这些坚固的砖石,古人采用特殊的黏土制成砖块,而且每块砖石不能过快加热,不然砖石就会裂开,为此古人设计了特殊的烧制砖窑。在一边的孔加火加热,然后让热气往下穿过砖皮,然后从其他三个烟囱放出,这样砖块就可以平均受热,从而给长城源源不断地输送坚硬的砖块。
为了让长城的砖石堆砌的更加耐久粘合在一起,古人采用了特殊的粘合砂浆,在砂浆中添入了糯米水,我们看到的长城砖块都已经风化脱落了,但是砂浆依然耐久坚硬。这些加入烧制的糯米水的砂浆可以让长城堆砌得更加坚固,更耐久。而在建筑长城的路线选择上,看似曲曲折折,其实大有学问,这种曲折的设计,不但可以正面迎击敌人,更能从侧面夹击敌人,在长城上方,每隔150米就建立一座瞭望塔,这样可以将制敌区变得更大,方圆三公里内的树木全部砍掉,让入侵者无处遁形,沿着视线增盖支墙,用来侧面夹击敌人。
为了保卫中原大地,常年都会有百万戍边将士,那么这些士兵都住在哪里呢?答案就藏在这些城墙之内,这数十万座城楼就是他们的军营。每座城楼第一层铺设30个石床提供给士兵休息,冬季用炭火在室内取暖,11米高和1米厚的城墙,可以保护士兵。窗口用来眺望警戒,在城楼顶部会有一层军械库给士兵提供武器,而在当时长城外部的敌人会集中兵力寻找一个突破口。为了应对这一问题,烽火台上的士兵必须随时关注敌情,随时释放信号,可以放狼烟,也可以升挂红色旗帜,一块旗帜代表500人,三块旗帜就是通知临近的塔楼,此处来犯敌人1500人左右。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上的奇迹
今天或许有人会问,长城上的狼烟是否为狼粪引燃而产生的?北宋的钱易云在他的文章中这样写道:凡边疆放火号,常用狼粪烧之以为烟,虽烈风吹之不斜。现代人为了验证古时候“狼粪”烧烟的准确度,曾经捡来狼粪放火点燃,可是狼粪的烟很轻,而且也不直,看来这个传说并不可信,历史学家在研究长城的时候,曾经在烽火台上,发现还未完全燃烧的芦苇、红柳和杂草的痕迹,很显然过去的“狼烟”就是这些东西点燃造成的。
在秦朝时代,在防御时如果遇到敌兵,烽火台上就会升起信号旗。在一些重要的关口外面,设置有单独的烽火台,烽火台几百米一个,甚至可以延续到关口外的几十里之外,每座烽火台上有十几名秦兵守候,一旦发现胡兵胡将,他们首选的是升起红色的信号旗,一面信号旗代表多少胡兵胡将,双方都已经事先约定,这种信号旗传递敌情的消息,会比狼烟来得更准确。另外长城上的擂石孔也具有强大的抵御作用。长城上面有垛口,士兵们可以躲在后面,开弓放箭,杀伤敌军。在垛口的底下,都建有半月形的孔洞,这就是擂石孔,擂石可以在孔中被丢出,在滚动中,砸向敌人的队伍,故此威力甚大,擂石在守城中也是非常好用的利器。
长城的御敌台上都留有防御死角,这种死角具有立体打击的功能,敌军攻击长城的时候,对于守城的官兵来说,有的死角不能发挥作用,而死角均在城墙之下。为了让这个死角不存在,秦朝的建筑师就在城墙上设置了凸出的敌楼,这种敌楼可以对攻到城下的敌军实施立体打击,可见长城的防御体系,当时建设的非常科学。长城不仅仅是军事堡垒,还是一座运兵的“高速公路”。长城上方的楼梯和平铺的直道,可以源源不断地从两侧塔楼调兵,“高速公路”可以从京城向长城增兵,这条高速公路可比那些爬山的敌人快多了,通常敌人还没有到,调兵已经在城墙上严阵以待。
说到长城上的远程进攻,就要用到城墙上的炮台,但是大炮的装载过程太慢,在风雨中操作很麻烦,很多时候大炮是用来唬人的,而真正可靠的火力是一种杀伤力更强、精度更高的弩,它可以架在城墙上。弓箭需要费力地拉弓和费时的瞄准,但是弩可以保持拉弓,而且可以精确地瞄准省时省力。箭头添加毒,可以让敌人致命,这些放弩的时间可以给士兵丢石头和发射大炮提供缓冲时间。
说到近战,长城内部的设计也很特殊,长城窄窄的梯道只能容下一到两个人前行。当敌人攻上来后,戍边的士兵可以站在侧方的高墙后边,可以挥舞长矛和刀棍进攻敌人,同时可以利用高低有利的位置和掩体来保护自己,这种设计可以很快的控制那些已经爬上长城消耗大部分体力的敌人。而在当时,为了防止商人当中有敌人的间谍,古人在重要的关口设计出了一种像迷宫一样的天井要塞,如果敌人有任何异动,这些迷宫般的要塞,敌人找出口都可能迷路,四周的高墙更是让敌人插翅难逃。
秦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世界建筑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灿烂文化的象征。如今虽然被历史的风雨剥蚀成了断垣残基,但仍以苍苍莽莽的气势,威武雄浑的壮阔,浓缩成了一种厚实的文化积淀,以永恒的苍凉和悲壮,永远留在华夏文明的史册里。不管是早期秦始皇建造的万里长城,还是现在看到的明代巨石长城,都体现了中国人是一个坚毅的民族。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总之一句话,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藏匿有我们太多不知的谜团,相信随着有关研究的加深,许多谜团总会被一一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