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天童氏起源,一般说法是在南北朝时期,成生庄的领主里见义景由于没有亲生儿子,所以把斯波兼赖的弟弟义宗收为养子。之后义宗也无子嗣,遂以兼赖之子直家(最上氏)的次子赖直为继。
最上氏是将庶子们分封到各地,以惣领制的方式巩固统治权的。根据《最上系图》,斯波最上直家封赖直、氏直等庶子在天童、黑川、蟹泽、成泽等。他的嫡子满直也将庶子安排在中野、大洼、楯冈等。封在天童的赖直,在天授元年(1375)从成生移居天童城,被记载改称“天童殿”。
由此可见,天童氏其实上也是里见氏,并不纯粹是斯波最上家的庶族。

家纹:二引两
天童氏的出身异说
一、“天童”这个地名怎么来的?
天童的地名,据说是南北朝时期,北畠天童丸作为南朝势力割据该地,因此该地以天童丸的名字称为天童。《续大平记》中奥州镇守府有一段写道:“故北畠中纳言显家末子有天童丸已弱冠”,还写道:“天童乃北畠显家末子天童丸之居城所在,土民敬之,敬新任国司兼续。”不过天童丸的事迹还是有很多不明之处的。

北畠显家
或许,在天童之地有北畠一门的末叶,在南朝武士支持下在出羽建立了一个据点。但是,自从斯波兼赖加入出羽以来,受其压力,天童丸被迫撤往津轻浪冈一带,可能就是浪冈北畠氏的起源,这个时期被认为是文中年间(1372~1374)。天童丸离开后,站在斯波大崎氏一门一边的里见氏在此设立了据点。里见氏需要借领民崇拜的天童丸余势来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天童这个地名就固定下来了。
二、成生里见氏之谜?
镰仓时代的成生庄,据说分别被中条氏、二阶堂氏和里见氏占据。镰仓幕府灭亡之际,二阶堂贞藤因臣服于北条高时而没落,领地也被没收,被中条氏和里见氏瓜分掉了。
里见氏始于清和源氏新田义重之子义俊居住在上野国碓冰郡里见乡,称里见氏。里见氏是通过怎样的机缘来到出羽,又在成生庄拥有领地的原因并不清楚。但是,里见一族遍布各地,奥羽也有很多里见氏活跃着。在室町时代的《大崎盛衰实记》和《古川状》等书中,大崎氏的属下就有里见氏的身影,出羽国村山盆地也随处可见自称里见的武将。镰仓后期的成生庄里出现叫里见为宗和里见义景的人物。
里见氏前往出羽的原因,似乎与镰仓中期以后,作为执权掌握幕府实权的北条氏专制体制得到强化有关。北条氏在宝治合战中消灭了三浦氏,在霜月骚动中讨伐了安达氏。在这样的形势下,赖朝以来的御家人谱系上的人们开始离开镰仓,前往遥远的领地或所缘之地,扶植当地的势力。这与镰仓中期以后,拥有寒河江领地的大江氏从镰仓下寒河江庄的情况相同。里见氏前往成生庄,应该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
3、天童氏的地位
宝幢寺本《最上氏族谱》注赖直的长子赖胜为“里见修理大夫”,注三子满长为“上之山殿,里见兵部大夫”,注四子赖高为“东根殿,里见氏”,从这一点来看,天童氏是承袭里见氏家族的。话虽如此,如果连续两代都有养子结亲的话,族性的结合也会加深,担任最上氏惣领制武士团的一员,这样的情况也很多,不过,天童氏与其他的最上一族不同,是特殊的存在。
天童赖直将儿子满长、赖高和赖种分别分封给上山、东根和鹰巢。值得一提的是,其他最上庶族都没有将儿子分封到各地,只有天童氏这样做了,大概是因为继承了里见氏的领地。可见,里见天童氏的势力可与最上氏匹敌了。
享德三年(1454),当时的镰仓公方足利成氏与关东管领上杉氏对立,杀害了管领上杉宪忠,爆发“享德之乱”,幕府选择支援上杉氏。此后,关东分为公方和上杉加幕府方,持续对立。幕府命令关东、奥羽诸将讨伐成氏。
出羽国也接到了这个命令,包括最上地方的“左京大夫”和“修理大夫”。左京大夫是最上义春,修理大夫是天童赖基。这表明,天童氏虽然继承了最上氏的血脉,但也是继承了里见氏家系的自立豪族。而且幕府也是这么看的,所以才对最上氏和天童氏同时下达了动员令。这也说明,当时能够联合最上、村山郡等诸将的领主只有最上氏和天童氏。
此外,《余目氏旧记》还显示了大崎氏统治体制成立后的奥羽中世武家社会中的中世秩序和各地豪族武将的家世。根据记载,给大崎氏请安的武将中,余目氏侍奉的留守氏是第一位,山形斯波氏(最上氏)因为是大崎一族,所以与其他武将不同。此外,书中还写道:“自大崎前往两国(陆奥、出羽)的有五人,除此之外无御座,分别是斯波殿、盐松殿、二本松殿、山形殿、天童殿。”斯波、盐松殿和山形殿一样,与大崎探题是同族,二本松殿是比斯波家兼更早成为奥州探题的畠山国氏的子孙。天童氏与上述各氏享有同等待遇,可见其是多大的名门望族。
最上氏将天童氏视为庶流,而大崎氏则认为天童氏与最上氏地位相同。而且,天童氏的官途也被称为“修理大夫”、“右京大夫”,地位丝毫不亚于最上氏。
伊达氏的最上攻势
南北朝时代,惣领制开始崩溃,最上氏也不例外。最上的宗家与庶子们围绕家督权似乎发生了内讧,也就是说,最上的庶流开始表现出独立的倾向,族系结合出现崩溃。从南北朝后期到室町中期的最上氏族谱不清晰,足以证明这一点。
伊达稙宗看到最上氏的这种状况,便趁机进攻最上领地,最上氏淋漓尽致地发挥了自己的脆弱性。永正十一年(1514)二月,稙宗与最上军在长谷堂交战,斩杀千余人,攻占长谷堂城。最上失败的原因,据说是因为最上义定没有及时赶到战场。由于战败,义定逃到中野城,第二年迎娶稙宗的妹妹为妻,才得以重返山形城。永正十七年去世,没有子嗣,山形城只剩下寡妇“伊达氏”。此后,最上氏成为伊达氏的傀儡政权。

伊达稙宗
这一事态动摇了最上武士团,上山城主里见义房首先举兵,其他最上武士团也一齐蜂起。稙宗攻下上山城,进入山形城,但最上武士团并没有停止抵抗,稙宗被迫一个个去扫荡。抵抗得最顽强的是天童氏,在天童城附近发生了最激烈的战斗,虽然城池未陷落,但似乎遭到了稙宗沉重地打击,自此就没有敌对稙宗的势力了。当时的天童城城主是谁不得而知,一般认为是赖长。

天童赖长
虽然,最上武士团的反抗被稙宗强大的军事力量粉碎了,但他们并没有对稙宗心服口服。稙宗也对最上的处置感到棘手,终于在大永二年(1522)从最上一族的中野氏迎接义守作为最上家当主。话虽如此,义守时年仅两岁,实际权力仍由稙宗掌握。最上武士团当然不会同意,局势不稳,稙宗为了避免最上纷争扩大,向最上诸将发送了书信。以中野氏为首,天童氏等诸将一致辅佐山形的幼主。其中,天童氏的协助是解决纷争的最紧要一环,天童氏对最上政局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由此可见天童氏的权势之大。
最上八楯的盟主
对于伊达氏的进攻,最上武士团进行了彻底顽强的抵抗。这与割据地区的武士们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和权益,结成具有地缘性的一揆有关。出羽国村山地方的武士们以天童氏为盟主与伊达氏对抗,称为最上八楯。
八楯指的是天童、延泽、饭田、尾花泽、楯冈、长瀞、六田,最上八楯并非同族关系,而是在村山地方拥有居馆的馆主们,他们都以乡、村为姓氏。他们是村落之主,君临乡、村的国人众。他们在各自的地域保持着强韧的势力,但其权势有限。因此,当外部有强大势力入侵时,他们会团结一致进行抵抗。

这种国人众一揆党是站在平等立场上的,他们之间不存在上下级关系。而且,一旦他们之中有人迅速壮大,凌驾于其他国人之上,使他们臣服,出现扩大、强化领国的动向,一揆党就会瓦解,产生内讧。不过,也有成功转变为战国大名的,比如毛利氏从安艺国的国人一揆众中逐渐扩大势力,一跃成为战国大名,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最上八楯中最有力的是天童氏,天童氏作为旗头,地位非常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天童氏的地位可以飞跃成为战国大名。但另一方面,最上氏成为战国大名时,天童氏便成为了麻烦的存在。
与最上氏的对立
天文年间,伊达稙宗与嫡子晴宗发生争斗,引发“天文大乱”,奥州诸大名也卷入其中,分成两派展开交战。义守借此机会摆脱伊达氏的支配,成功使最上氏自立为独立的大名。

最上义守
这个时期,东北的大名家的惣领制也崩溃了,开始实行嫡子单独继承。其结果,庶子必须臣服于嫡子,但这也导致了谁为嫡谁为庶的问题和内讧。
最上义守的嫡子是义光,但义守讨厌脾气暴躁的义光,偏爱二子义时(义保),打算将家督位让给他。义守、义时和义光围绕家督继承问题发生争执,最上家中也分成两派内讧。这样的内讧会成为附近大名发动干涉战争的好机会。在宿老氏家伊予守的奔走下,最上氏的危机暂时得到解决,义光继承家督之位,成为山形城主,弟弟义时成为中野城主。但是,义时还是希望成为最上氏的家督,并没有改变对义光的抵抗姿态。

最上(中野)义时
义光继承家督后,加强了对一族、国人众的统制,强行推行领国化。一族、国人众对此表示反对,拥立中野义时起义。同时,义光桀骜不驯的态度也激怒了父亲义守,请求伊达辉宗救援。天正二年(1574)正月,最上之乱爆发,天童赖贞作为急先锋与义守派并肩作战。另外,从《伊达辉宗日记》等来看,天童军与伊达氏保持着联络,与义光抗争最激烈的,既不是最上义守,也不是中野义时,更不是其他最上一族或国人众,而是天童赖贞。

天童赖贞
不久,因为义光军令人意外的强大,反义光军中有了推动和谈的动向。对此,庄内的武藤义氏表示明确反对,并建议与天童氏等人合作彻底抵抗义光,自己也表示了进攻最上领的决心。就这样,最上氏的内讧,除了伊达辉宗介入之外,庄内武藤氏也想要干涉,陷入了僵持不下,无法解决的状态之中。
但是,长久的战争胶着状态,使得以伊达氏为后盾的诸将想促成和谈,当然这无疑是想掌握最上政界的主导权。天童赖贞反对和谈,主张彻底抗战。话虽如此,在伊达氏的尽力协调下,赖贞难以抵抗大势而同意和议,勉强达成了和议条件。但是,这次和谈在最后阶段还是失败了。对于和谈,反义光派的诸将是站在平等的立场上考虑平等的和平。然而,义光却将和谈视为对自己的屈服,要求反义光派诸将无条件投降,臣服于自己。结果,和谈破裂了。天童赖贞大概早就看穿了义光的心思,才反对和谈吧。

最上义光
与最上义光的死斗
天童赖贞等人被义光的态度激怒了。这个时期,最上氏的大名领国制还没有确立,即使是在和谈中发挥了大作用的白鸟长久,也对中央的织田信长上贡骏马,野心勃勃地想成为独立的战国大名,更别说继承名门里见氏的天童氏了。天童氏也强化了领国制,在成为战国大名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只要其中一个不灭亡,战火是无法平息的。《最上述》、《天童落城记目录》、《奥羽永庆军记》、《天童军记》等许多战记都记载了天童、最上氏的合战。但是,诸书的记载各不相同,很难判断哪一个是真实的。
《奥羽永庆军记》中记载:“突设险要三处,守护者有延泽能登守信景、嫡子又五郎、饭田五郎三郎、东根次郎三郎、轰崎左卫门、藏增安房、八森阿波、草刈将监、同孙九郎、成尾胜兵卫、里见九郎兵卫等,领强兵五百七十余骑,将领内的军粮运进来,连当地居民也都赶过来,共计三千余人。”与此相对,最上义光率领五千五百余人涌向天童。虽然不能完全相信记载,但天童、最上二人确实是使出了全力来决战。
另外,《天童军记》中也记载了延泽能登守与天童佛向寺属下长性院铁阿弥的奋战。长性院等佛向寺属下的参战在《天童落城记目录》中也有记载,因为受到天童氏的保护,所以积极地协助战斗。《奥羽永庆军记》中记载了延泽能登守的奋战,据守天然要害又得到最上八楯救援的天童城,即使是最上义光的力量也无法一口气攻下。之后,双方暂时达成了和议,义光军暂时撤兵。
天童陷落
义光没能攻下天童城,他认为是最上八楯在背后支撑天童氏,只要他们支援赖久,就很难攻下天童城。特别是八楯中的延泽能登守的奋战最为显著,延泽依靠雾山城的要害,因挖掘出延泽银山而富强。撤军的义光立即笼络延泽能登守,将女儿嫁给能登守的嫡子又五郎,让他站在自己一边。延泽能登守接受了义光的提议,达成了和议,此后延泽能登守臣服于最上义光。延泽能登守臣服于义光之后,最上八楯的团结也被打乱了,陆续出现了义光的内应,天童氏逐渐被孤立。义光看清了情况,再次向天童城出兵。
据《天童军记》记载,延泽能登守为了警戒佛向寺长性院的强弓,很少出现在前线。到底是心存愧疚吧。另外,在《诸城荒废考》中记载,天童城是由于成生伯耆守的背叛而陷落的。天童氏的重臣中也陆续出现了与最上氏内应的人。像这样出了叛徒的天童城守卫兵也比以前战斗的时候少了。城兵奋战得很好,但最上军不断派出新部队,一步一步进攻,天童军只守住了本丸,眼看就要被攻陷了。
关于天童城落城的情形,《天童落城记目录》记载道:“如今草刈兵库已无力战斗,渐渐的,吾君已失去信心,回到本丸,东口燃起熊熊大火,黑烟熏天,赖久公也已到此为止。草刈兵库、那须藤内、浅冈大炊之助、汤村和泉守等人纷纷赶到御所,让赖久赶快逃走,劝谏他不要自杀,他们会尽力阻挡住敌人。赖久在暮色中出了城,沿着陌生的山路一路逃难。山形军从四面八方追了上来,高喊胜利口号,大名鼎鼎的屋形和本丸也全都消失了”。
《奥羽永庆军记》记载,天童赖久逃到奥州是因为草刈将监的劝谏,将监的嫡子孙九郎作为赖久的替身壮烈牺牲。就这样,天童城在最上义光的攻击下陷落,天童氏没落。

落城的年月也有各种说法,《奥羽永庆军记》说是天正五年十月,《诸城荒废考》和《伊达世臣家谱略记》说是天正十二年十月。另外,《天童落城记目录》记载天正十年九月交战开始,天正十二年十月陷落。除此之外,很多人认为天童城是天正十二年陷落的,因此天童城陷落于天正十二年的说法比较有力。
后来的天童氏
天童城陷落之际,天童赖久听从家臣们的劝谏,逃往奥州投靠母家的国分氏。之后,于文禄年间(1592—1595)成为伊达氏的家臣,被列为准一家,俸禄三百石。没有儿子的赖澄(赖久)以留守政景的次子为后,子孙作为伊达家臣存续下来。

天童氏家系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