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韦编三绝的主要人物---孔子

时间:2023-04-29 13:02:47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有门徒三千,贤人七十二,在当时也可算得“桃李满天下”了。他一生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批判继承和借鉴的。

孔子名丘,字仲尼。“子”是当时对男子的尊称。他是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排行第二,所以后人对他不恭时,便叫他孔老二。他的先辈是宋国的贵族,到父辈时,早已破产了。孔子出生后不久,父亲就死了。母亲守寡抚育着他们兄弟,生活自然是很困难的。所以史书上说他少年时“贫且贱”。

在这样困难的生活条件下,孔子却十分好学。及长,他学习更加勤奋,直到他离开人世。一生中不管是作看管仓库、管理牛羊的小官,还是当了鲁国的代理宰相;不管是孜孜不倦地教诲弟子之余,还是辛辛苦苦地奔走列国之间;不管是在处境顺利而感到欢乐愉快的时候,还是处于连生命都有极大危险的困境之中;…他从未放松学习。他的一生,孜孜不倦,勤学异常,正如他自己所说的:“学而不厌”。孔子学习非常虚心。他认为,不管什么人,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值得自己学习。他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唐代文学家韩愈因此著文赞美他,说他:学无常师,曾问礼于老聃(即老子),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不仅如此,就连七、八岁的小娃娃项橐(tuo托),孔子也向他求教。

孔子学习,不仅勤奋虚心,而且还把学习和思考、复习巩固紧密地结合起来,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他认为学知识一定要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所以,他研究的各门学问,如礼、乐、射、御、书、数等,造诣都相当精深。

有一次,孔子得知鲁国有一个著名的音乐家师襄子,弹琴的技艺高超。当时,孔子的弹琴技术已有相当水平,但他仍然“不耻下问”,要拜师襄子为师,向师襄子求教。师襄子一见孔子,大吃一惊。心想:孔子是个广博精专,多才多艺,天下闻名的大学者,我怎么敢接纳他为弟子呀!当孔子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决心时,师襄子终于被孔子虚心诚悬和奋发好学的精神感动了。

学习一开始,师襄子教给孔子一支曲子。孔子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地弹起来。一直弹了十来天,从未停过手。师襄子对孔子说:“这支曲子你已经弹得很熟练,可以改弹新曲了。”

孔子说:,“我只掌握了曲子的节奏和技法,对其内容和精神,我还理解得不深透哩!”说完又认真地弹起来。这样又练了一段时间。师襄子一听,高兴地对孔子说:“你已经掌握了曲子的内容和精神,可以改弹新曲了。”

“我还没有理解曲子的主题思想及其深刻意义哩!”孔子一边回答,一边请求师襄子再让他弹一段时间。不久,师襄子听了孔子的弹奏,马上高兴地说:“你已经理解了曲子的主题思想,现在可以换弹新的曲子了。”

孔子听了很不好意思,谦虚地说:“我仍未能真正理解曲子所刻画的主人翁形象,让我继续再弹弹吧!”说完又弹奏起来。

师襄子坐在孔子身旁,一边听他弹奏,一边不住点头。又过了一会,师襄子渐渐感到有一个人物展现在眼前,便高兴地对孔子说:“啊,我看见了,有一个人,态度严肃、认真,正在思考什么。看!他已显出高兴的神情,昂起头,在遥望远方…”这时孔子止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对老师说:“老师,我理解了,我完全理解了。你看他:黝黑的面孔,瘦高的身材,两眼炯炯有神,不时凝视着远方。他多么关注人民啊,一心想施行德治,感化四方。这不是周文王,还有谁是这样的形象呀!”

师襄子听了,又惊异,又钦佩,站起身来,向孔子行了一个礼,对孔子说:“不错,不错,以前我就听老师讲过,这曲子叫《文王操》啊!”

孔子一生,不管学什么,都是这样踏实勤恳,一丝不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他严格要求自己,自“十有五而志于学”起,一直“发奋忘食”,“不知老之将至”,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

他到了晚年,除了编纂史书,著书立说外,还钻研《易经》。这部经典著作里面,有很多古代人的朴素的自然辩证法思想,但文字艰深古奥,很不容易读懂。孔子并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吓倒。他一边读,二边思考。第一遍读不懂,便读第二遍,仍然不懂,再读第三遍,…就这样,一一遍又一遍地读呀,读呀,由于读的遍数多了,以致把穿书的皮带子都磨断了。断了就换上新的。不久,又磨断了,再换上新的,…这样不知反复多少遍。孔子说:“如果我能多活几年,在《易经》的研究上,不管是文字,还是具体内容,我都一定会取得很大成绩。”后人便把孔子晚年读《易》,多次磨断皮带的事迹,概括成“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来赞扬他的苦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