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常识>

名胜古迹——上海嘉定孔庙

时间:2024-12-05 18:19:31

嘉定孔庙,又称文宣王庙,由首任知县高衍孙于南宋嘉定嘉定十二年(1219)创建,宋淳祐九年(1249)至清末,陆续修缮、增扩、重建达70余次。建筑坐西北朝东南,占地面积1.13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300平方米,是嘉定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循中轴线依次有仰高坊、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名宦土地祠、乡贤忠孝祠、大成殿及东西两庑等建筑。嘉定孔庙是“教化嘉定”的源头,“规模显焕、甲于他邑”,在县级文庙中,有“吴中第一”之称。2013年5月嘉定孔庙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又叫庙学、学宫,古代地方府、州、县的学校都设在孔庙内,嘉定孔庙在古代也是嘉定县学所在地。竖立在孔庙门前有三座高耸挺立的牌坊。中间的是建于明晚期的“仰高”坊,“仰高”二字出自《论语》“仰之弥高”,意思是赞扬孔子的学问博大精深。东西两边“兴贤”、“育才”两座牌坊分别建于南宋年间和元代,表示孔庙办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育人才,选拔有才能的人。与“仰高”坊在同一中轴线上的建筑有棂星门、泮池中桥、大成门和大成殿。始建于元代的棂星门是嘉定孔庙的第一道门。棂星是古代天文学上的文星之一,用它的名字命名,表示天下文人学士集学于此。棂星门内的呈半圆形的水池叫做泮池,它开凿于南宋时期。“泮”,即“半水”,在古代,天子之学叫做辟雍,凿池圜水;诸侯之学叫做泮宫。池如半壁,半于圜水,所以称之为“泮池”。孔庙的第二道门称大成门,意思指孔子的学说集中了古代文人的思想智慧,并且达到了至高的境界。大成门内左右共昂首伏着7只赑屃,背上驮了七块石碑,石碑上的文字主要记载了元、明、清三代重修孔庙和县学以及祭孔活动的情况。过了大成门,中间一条笔直的甬道通向主体建筑——大成殿。大成殿始建于南宋年间,其后多次修缮重建。大成殿东西各有十二间,称为东、西两庑。